魚隻基本檔案:
- 名稱:龍鬚貓|Borneo Glass Catfish
- 學名:Ompok eugeneiatus
- 產地:印尼加里曼丹 Knapéi River、Sebroeang,近 Smitow
- 同物異名:Callichrous eugeneiatus、Kryptopterus eugeneiatus、Ompok eugeniatus、Silurichthys eugeneiatus、Silurodes eugeneiatus
- 最大體長:約16.5 cm
- 壽命:6–10 年(良好飼養條件)
- 棲地/分布:馬來西亞、汶萊、印尼;也記錄於泰南、昭拍耶與湄公河系
- 鑑別重點:上頜與下頜鬚極長,能達到尾柄;背鰭短小僅 4 鰭條;尾鰭深叉;眼位於口裂後方;上顎齒列與兩塊顎蓋齒墊
- 性別:公魚身形更修長,胸鰭棘後緣具明顯鋸齒;母魚缺乏此特徵或不明顯
- 建議水質:pH 6.0–7.0;溫度 22–28°C
- 習性/相容:性情相對溫和,可與多數魚混養;但會捕食很小的魚
- 餵食:樂於攝食活餌、冷凍餌與顆粒;可能吞食極小魚
- 佈置:提供躲藏(流木、PVC 管、植栽),同時保留開闊游泳區
精簡飼養卡(建議參數與配置):
- 水溫:26–27.5°C(官方範圍 22–28°C 中段最穩)
- pH:6.2–6.8(容忍 6.0–7.0)
- GH/KH:GH 2–6 dGH;KH 1–3 dKH;TDS 100–200 ppm
- 缸體:至少 40×30×30 cm;大量群養或混養建議 60L 以上長缸
- 過濾與水流:實到 6–8 倍/時,水流柔和、表面有擾動
- 佈景:細砂或圓潤底材,沉木+枯葉打造陰影走廊;浮萍或弱光分區
- 蓋子:必備,善跳
- 同缸:中大型溫和魚(中大型燈魚、和平慈鯛、魴類、溫和甲鯰等);避免能吞下的迷你魚與蝦
- 餵食:黃昏或關燈前後投餵
- 冷凍:赤蟲、糠蝦、白蟲、切魚肉
- 乾糧:高蛋白沉底軟顆粒、條狀軟餌;先以冷凍餌開口,再混拌轉乾糧
- 頻率:亞成每日 1 次;成魚每 1–2 日 1 次;7–10 日設一日控食
- 維護:每週 25–35% 換水;高溫季加強曝氣;機械濾材 2–4 週以缸水輕洗
實務提醒與常見問題:
- 受驚暴衝:避免驟亮驟滅,用日落模式或先開室燈再開缸燈;佈置長型遮蔽帶讓其「有路可逃」
- 皮膚易傷:無鱗滑膚,避免銳利石材;擦傷易二次感染真菌,確保低氮廢與高溶氧
- 新魚拒食:連餵 2–3 日冷凍赤蟲穩定後,混拌軟顆粒逐步替換
- 混養掠食風險:10–20 mm 以下的小魚、蝦容易成為食物,避免同缸
與相似種區分(簡要):
- Kryptopterus vitreolus(玻璃貓):身形更細、體全透明、體長小(<8 cm),背鰭退化到近乎無;O. eugeneiatus 體色帶銀灰、輪廓更厚,鬚更長且可達尾柄。
- 其他 Ompok:多半鬚長、背鰭短,但本種體側更呈半透明銀質感,且額頭至吻部線條較平直。
外觀辨識要點
- 體形側扁、身體半透明至銀灰,背緣淡褐,腹部銀白
- 頭部小而尖,口裂斜位;須鬚纖長(上頜鬚特別長,似「龍鬚」)
- 無明顯鱗片,體表光滑;背鰭很小或退化,脂鰭小;尾鰭分叉
- 幼魚透明度高;受驚時顏色變淡
自然棲地與水質特性
- 棲地:緩流到中緩流的河道、支流、洪泛區、黑水沼澤;常在水草邊、沉木陰影覓食
- 水質:軟至中軟、微酸至中性;枯葉單寧常見、導致水色茶褐
- 溫度:熱帶恆溫
行為、社群與混養
- 性格:膽小、受驚急速衝刺;同種可群養但需空間避免驚嚇碰撞
- 混養:可與體型相近或更大的溫和魚同缸(滑頭鯰、玻璃魷、魴類、和平慈鯛、大型燈魚群等)
- 避免:所有能被吞入口內的小魚、蝦;同缸不可有兇猛掠食者或持續騷擾的活躍魚
健康與常見問題
- 擦傷與黴菌:無鱗皮膚易受傷繼發真菌;保持水質佳、加強曝氣;必要時分缸與對症治療
- 應激暴衝:因驚嚇或突然開燈;使用定時微亮過渡、遮光背景、柔水流
- 拒食:新環境緊迫常見;先以冷凍昆蟲誘食,再逐步換人工沉底顆粒
- 內外寄生:活餌來源不明易帶入;新魚檢疫 2–3 週
繁殖概況(家養)
- 性別辨識:外觀差異不明顯;母魚抱卵期腹部較飽滿
- 繁殖:野外為季節性洄游或洪泛期繁殖;家養成功案例稀少,難以誘發
- 建議:以觀賞與生行為展示為主,不以家繁為目標
維護節奏
- 換水:每週 25–40%;大魚負荷高者改為分次換水
- 濾材清洗:2–4 週以缸水輕洗機械段;生化段交替清潔
- 監測:定期測 pH、NO3;夏季注意溫度與溶氧
選購與入缸
- 選購:鬚須完整、體表無擦傷或白霧、腹部不凹陷、游姿平穩
- 適應:滴流 30–45 分鐘;前期以冷凍赤蟲或糠蝦穩定食慾
- 併缸:關燈併缸、提供多陰影點,減少驚嚇